印章印文鉴定的思路和流程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构造,其中对印文形成方式的鉴别是印文检验鉴定的首要步骤,是印文同一认定的前提和基础。印文的形成方式包括盖印、非制版印刷(打复印、数码印刷)和制版印刷(平、凹、凸、孔板)三大类,其检验方法主要根据盖印印文与其他印刷印文的特征区别,分析和判断文件上的印文是何种方式形成,主旨在于确定文件的真伪性。
现阶段,在印文形成方式的鉴别方面,零星的研究成果较多的关注是彩色打印(复印)印文及平版印刷印文的分析和鉴别{1}。主要借助仪器分析{2-4}和形态学特征识别{5-7}的优势,依据印迹的宏观特征(规格特征、图文清晰度、色料成分、底纹种类、荧光暗记及散粉颗粒)和细节特征(挤墨现象、多余痕迹、多色墨点、可变性印迹)等方面进行区分性检验鉴定。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在特征识别基础之上对各类制版印刷印文版型鉴别的综合认知。本文主要从印文形成种类(包括次种类)的种属认定的角度出发,利用印文的微观点迹特征,鉴别印章印文的形成方式,为印文的同一认定提供依据。
1理论依据
印文的微观点迹特征包括墨点、墨迹和网点特征。由于形成方式不同的印文在色料种类、承印物属性、技术工艺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与之相对应的特定点迹的种类、形状、面积、立体形态、分布及其在承印物表面的渗透和扩散等属性具有各自独特的微观结构特征。这些点迹微观结构特征在印文信息中的显著性反映,体现了特定印文形成方式不同的种类性特征,能够构成鉴别印文形成方式的客观依据。因此,利用点迹的微观表现形式,对盖印印文、非制版印刷印文和制版印刷印文三者之间及其内部次种类的区别性判断具有理论可行性,对拓展印文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
材料及种类:通过市场收集和实验制作两种方法获得。包括盖印(蘸墨印文与储墨印文)、非制版印刷(打复印、数码印刷)和制版印刷(平、凹、凸、孔版)三大类及其次种类印文样本。
仪器及方法:使用Anyty便携式微型显微镜,选择10~400倍率对实验材料上的印章印文进行显微形态学观察。实验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略)
图1实验框架图
3结果
3.1盖印印文的墨迹特征
盖印印文包括蘸墨盖印印文与储墨盖印印文。盖印印文的墨迹特征,主要表现为印文的颜色浓淡、堆积形态、空白分布及疵点存留等特点。
3.1.1蘸墨盖印印文的墨迹特征
蘸墨盖印印文的形成是印章对承载客体施力过程,其形态特征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一是立体形态特征,印文载体纸张背面易出现凸出的抑压力痕迹;二是,平面痕迹特征,印文色料出现渗透、洇散的扩张力效果。立体和平面墨迹特征的表现是判断盖印印文的显著依据。同时,印文色料分布浓淡不均、印文中笔画粘连的“糊版”和中淡边浓的“挤墨”现象,以及图文边缘棱角不分明、笔画变粗或重影,印文线条的残缺或间断等特征,都是蘸墨印文的特征反映。如图2所示,蘸墨印文墨迹的平面图和立体图。
(图略)
图2盖印印文墨迹的平面图和立体图(200倍)
3.1.2储墨盖印印文的墨迹特征
储墨印章,又称现代渗透印章,主要指依赖于现代工艺技术(激光、光辐射、热压)制作,章墨一体,可重复加注印油,直接按压形成印文。章面为具有微孔结构的材质,印油通过图文中的微孔流出章面形成印迹。因此,储墨印文的显著特点是图文清晰、印迹均匀、颜色深浅一致。但由于在制章阶段或长期使用之后,需要闭合的微孔闭合不佳或需要渗油的微孔被阻塞等原因,易在印文中出现多余的红色点迹或残缺的露白区,同时印章外壳的支撑痕迹也容易出现。对于采用不同工艺制作的储墨印章,其印迹的细节特征表现迥异,如激光雕刻印文的文字笔画边缘有细小毛刺,光敏印文的文字笔画边缘齐整,热压成型印文的字迹笔画边缘圆钝,以此能够区分不同印文对应印章的制作工艺。如图3和图4所示,三种储墨印章印面和印文的对比图。
3.2非制版印文的墨点特征
3.2.1彩色激光打印印文墨点特征
激光打印图像中固态化的彩色墨粉与纸张附着和粘着,形成了彩色打印图像微观层面上墨点显微形态的立体层次效果。400倍显微镜下观察,彩色激光打印印文由墨粉颗粒聚集构成,四色墨点聚集形态和分布状态是彩色激光打印印文的显著特征。墨粉颜色由黄、品红、青、黑四色构成,图文墨迹平实、色泽鲜艳,空白处有散落的墨粉颗粒。
由于不同品牌或型号的打印机对同一图像的色彩辨别能力的细微差异,导致四色墨点参与组色的程度不同。虽然视觉效果表现都是红色印文,但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印文图像中四种色粉呈颗粒性点状按比例参与组色。六种品牌打印机打印印文中同一笔画中四色墨粉聚集的密度、排列的位置以及组成宽度呈现明显的差异特征如图5所示。
(图略)
从左至右依次为:激光雕刻印章、光敏印章、热压成型印章
图3三种储墨印章印面对比图
(图略)
从左至右依次为:激光雕刻印章、光敏印章、热压成型印章
图4三种储墨印文对比图
(图略)
图5六种品牌激光打印机打印印文的彩色墨点的聚集形态对比图(400倍)
3.2.2彩色喷墨打印印文墨点特征
彩色喷墨打印机中的每个打印头内含48个或48个以上的独立喷嘴,喷嘴在纸面上形成的墨滴与纸张接触发生洇散、渗透和交连等现象,使印文图像微观结构呈现出交融混合的效果,空白处喷溅的色点杂乱散落、颜色分明。400倍显微镜下观察,彩喷图像一般由蓝绿色、红紫色、黄色、浅蓝绿色、淡红紫色和黑色六色墨点组色形成,精细的彩喷打印增加了深灰和浅灰而达到八色打印。
对于不同印文图像或同一印文图像不同部位而言,由于原始盖印印文色料浓淡不均,经扫描成像后各部位的色阶和色调产生的差别,按照三原色原理进行色彩合成,导致各部位参与组色的墨水种类不同。就同一张图片而言,由于打印机品牌和型号对图片色彩的识别度的差别,打印出的印文图像中的彩色墨点的种类表现存在显著差异。HP六色打印机和EPSON八色打印机打印的印文局部对比图如图6所示。
(图略)
图6六色和八色喷墨打印印文彩色墨点对比图(400倍)
3.2.3打印和复印印文的墨点特征区别
彩色打印和彩色复印印文中墨点特征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墨点密度、墨点种类及墨点分布等方面的形态差异。激光打印印文的红色墨点相对单一,色彩浓度差异小,图文边缘墨粉集中;喷墨打印印文墨点密度凌乱、色泽暗淡;复印印文由于采用光学系统扫描,原稿图文中明暗、深浅以及缺漏等图像信息容易被解读为颜色的差异,致使组色墨点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图文表面形态变化复杂,色彩浓度差异较大,图文边缘散粉较多,图文整体“斑驳”“漏空”信息缺失。同一印文模板,分别经激光打印、复印、喷墨打印的局部特征对比图如图7所示。
(图略)
图7彩色激光打印、复印机复印和喷墨打印墨点特征对比图(200倍)
3.2.4数码印刷印文墨点特征
本部分分别利用蘸墨印章和光敏印章盖印的印文实验样本,经扫描成像后,选择RISO comcolour 1CT数码印刷机印刷,采用红色专色油墨,以喷墨印刷方式印刷。
将蘸墨印文样本与数码印刷印文样本比较检验:两者印文均呈现出浓淡色调变化,细节处均呈现出色料的渗透、洇散的扩张效果和“挤墨”现象。在自然光和肉眼观察下,两者特征不易区分。但是,数码印刷印文平实,色泽浅淡,印文无抑压力痕迹;在10倍透光检验条件下,可观察到盖印印文图文边缘参差不齐、挤墨现象明显,而数码印刷印文图文边缘仅存在油墨洇散现象;64倍条件下,可清晰观察到数码印刷印文空白处密集分布着细小的红色弥散点,明显区别于盖印印文特征(图8-B);在400倍条件下,可清晰观察到盖印印文色料密集度紧密,着色点色泽不一,浅淡处色料杂乱散布。
······